建筑垃圾围城痼疾难治 资源化处理成业内共识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围城日益凸显,如何处理成为一个社会难题。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资源化利用已成业内共识。然而,现阶段,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未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还很多。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围城日益凸显。数据显示,目前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随着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中村进行拆迁,从而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
如此数量的建筑垃圾,我国又是如何处理的?目前来看,主要的方式仍为填埋与露天堆放。而这两种处理方式,容易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外;另外,由于建筑垃圾中含有害的重金属元素,易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因此,建筑垃圾只有尽快实现资源化处理,才能变废为宝,让这一“城市矿藏”转化为“绿色能源”,治理建筑垃圾势在必行。
2017年1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作出规范。
1月25日,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三部委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吹响了集结号,建筑垃圾资源化作为其中关键一环也将迎来新一波利好。
此次各部委发文可谓正当时。长期以来,建筑垃圾处置难一直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大阻碍,又受到国内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的深刻影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先天营养不良,一直经历着艰难的“寒冬期”。可以说,相关法规的出台,让我国建筑垃圾再生资源产业迎来了一个“暖春”。
如果仅是依靠这上述政策支持整个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一定是薄弱的,因此,我国还需完善多方面的政策。此外,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还需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倘若市场可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合作创新机制,从而最终形成“谁污染、谁付费”的建筑垃圾处置定价机制。
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吕英林表示,治理建筑垃圾,最关键的是要建立收费制度。同时,出台禁止填埋建筑垃圾条例。在今年地方两会关于建筑垃圾解决办法的提案中,有代表委员为破解建筑垃圾围城提供新思路:“节源开流”。
以装配式建筑“节源”,以建筑垃圾资源化“开流”。节源,即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开流,即通过多种方式让建筑垃圾消失或者是转换成其他资源。使建筑垃圾进入良性的循环的状态中,以提升资源利用率。
综合来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未来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所以,政府还需加大力气关注这个领域。相信在政府引导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的市场环境将会活跃起来,吸引着更多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的进入,使得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进入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良性的发展阶段,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的产业化水平。